首先,1955年版的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Shumsky流麗瑩潤的琴音生動鮮活,足以讓人想像他八歲在Stokowski指揮的費城愛樂演奏同一曲而嶄露頭角的鋒芒。這首樂曲還是一般愛樂者熟悉的形式,而之後所收的各曲涵蓋兩種類型,一種是小提琴主奏樂團伴奏,一種是人聲歌詠,小提琴伴奏或加上鋼琴或是樂團的伴奏。這種一位歌者和獨奏小提琴的合奏組合,在當時的演出及錄音中並不少見,其搭配如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與愛爾蘭男高音John McCormack(1884-1945)、艾爾曼(Mischa Elman,1891-1967)與歌王卡羅素(Enrico Caruso,1873-1921)、捷克小提琴家庫貝利克(Jan Kubelik,1880-1940)與澳洲女高音Nellie Melba(1861-1931)等,如今的錄音或演奏形式中較少見此種搭配。加上錄音,整體聽來恍若從懷舊電影舊留聲機唱盤中飄揚而出的復古情調,泛黃照片中的黑白身影,不由得讓人興起思古之幽情。兩首巴哈B小調彌撒中的選曲,由女高音June Gardner、Lucius Metz演繹。一首莫札特歌劇曲,由花腔女高音Erna Berger(1900-1990)演唱。四首拉赫曼尼諾夫歌曲,由美國男高音James Melton(1904-1961)演出,Shumsky的詮釋在此能起到稱職烘托而又能細膩歌詠。另外由小提琴與樂團搭配演奏柴可夫斯基天鵝湖中第二幕的雙人舞(Pas de deux)、馬斯奈泰綺思冥想曲、由Idabelle Smith Firestone (1874-1954)創作的歌曲:Do You Recall? 由Howard Barlow(1892-1972)改編為小提琴與樂團合奏版,最後則是由指揮家、作曲編曲家Al Goodman(1890-1972)改編舒曼兒時情景中的夢幻曲。前二曲是現今古典精選輯或柴氏三大芭蕾舞樂曲選中必會出現的名曲,樂團都讓位給小提琴極致歌詠,而Shumsky也能在清麗抒詠中不濫情地展現琴音之美。Firestone創作的電視流行樂曲,也有其時代性,是褪了色的風華。最後舒曼夢幻曲的改編,則更接近電影配樂般的呢儂柔膩,有些圓滑和搔首弄姿之感,毋寧過於甜膩,不似原先鋼琴曲淡雅樸實,自然悠遠。但此可見當時流行的改編形式,將樂曲骨幹加肌豐骨,並著衣上妝。因而小提琴的主奏聲線就不似前二曲般鮮明,而多讓位給樂團之表現。
聽著Shumsky這些早期錄音,和前一張唱片的聽感不同,前一張莫札特奏鳴曲就樂曲而言,是熟悉的形式,這一張從協奏曲之後,恍若墜入時光隧道,進入一個舊時代光影聲息盈溢的世界。錄音比一般歷史錄音更佳,但卻有著聆聽歷史錄音的質感,彷如可以加上炒豆聲畢剝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