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發行的2007年,作曲家尚健在,而且非常活躍,許多作品都呈現於大眾眼前,是當時最活躍也最知名的當代古典作曲家。蘇格蘭小提琴家Nicola Benedetti(1987-)彼時芳齡才二十,她的琴音有一種堅韌、精煉又柔軟的特質,辨識度相當高,在「雲雀飛翔」不斷盤旋高飛的聲線中,皆可辨認琴音質地,當時Benedetti更常被聯想的是「少年曼紐因」。因為這張專輯,我才聽到讓我難以忘懷的「雲雀飛翔」的詮釋或演出,或有另一原因,這也是我更仔細而多次地聆聽這首樂曲,前半雲雀獨飛盤旋上天的主旋律,已是此曲精粹,但我尤其喜歡中段6分27秒之後出現的音樂,音樂織體的豐富更平易近人,沒有前段空靈高絕的孤寂感,那舞曲風的音樂呈顯了雲雀啁囀聲較為人性的、溫暖的一面。而十分到十二分左右的齊奏,聲響之豐潤,尤其引人忍不住舉手指揮。然而,此曲樂思最精彩之處,在於描寫雲雀不斷高翔而隱沒的時刻,那曲末逐漸淡出塵世卻仍可微瞥雲雀身影,終究消失於非現世的,另一空靈而神祕的世界,而留駐於心靈彼端。樂曲靈感來自George Meredith(1828-1909)的同名詩作,但音樂之渲染能力遠勝於詩歌。
雲雀高飛,從塵世到天空彼端,雲雀消失的一方,有著更開闊的世界。這個世界背後的意蘊和力量,可能是塔維納所著迷而醉心追求的。他的音樂有著廣包而兼容的宗教特質,企圖融會了從希臘東正教、印度教和蘇菲主義等不同文化中汲取的普遍精神,一種超越的、靈性的、神秘的宗教啟迪。之前在舊版網誌,已自介紹過Tavener幾首樂曲,不知不覺間,透過這張唱片銜接以往,並有所開展。此張專輯的核心,是從第4到第8軌亦即終曲的《Lalishri》。此曲靈感來自於14世紀印度教聖人Lalla Yogishwari(Lalleshwari,1320?-?,也被稱為Lal Ded,來自喀什米爾的詩人和哲學家)之詩歌,Lalla Yogishwari不僅因其詩歌而聞名,還因其裸體而聞名。據説,當她發現了真正的自我,她的Atma(印度教之靈魂,生命)時,她褪去衣裳,在天堂的拱頂下裸舞。Tavener曾考慮過這首詩配樂,但最終決定取其精華,注入小提琴的旋律中。音樂分為五個部分,Tavener企圖透過舞蹈、欣喜若狂的恍惚,達到極樂的音樂境地。他認為在此境地,「就是她的赤裸,也是她的靈魂。」在宗教的隱喻上,或許就是拋去智識的、世間的各種束縛,空出最純粹的內在,而與天地同舞,達致合一。以五章節的穿插前後呼應,充滿性靈震顫的內向挖掘和空靈自存的聲響,不斷叩問著靈魂的本質與最內在的存有體驗。這是初聽之時讓人難以歸類、無從索解的音樂空間。這樣的音樂,單獨存在時可藉著對聆聽者的拷問而不斷深掘,是對個人內在靈性意志的探索與引導。充滿女性包孕而撫慰的力量,在獨處時放下自我,更容易讓音樂進入。而這樣的音樂,因其畫面感十足,或也適合搭配舞蹈肢體動作而於舞台上向一群觀眾演出,細聽之時可以想像各種肢體動作,多從緩慢而靜定中悠緩伸展,而至動態萌生時又足以具現舞群交替穿插之整體畫面,深具動感,因而也適合於劇場中演出,透過觀眾群體共同在場的心靈震顫,而獲得無形中的交流與共鳴。Nicola Benedetti 事前練習Lalishri此曲音樂之法,是讓自己完全沉浸於音樂自身和塔維納典型風格中。在好幾個夜晚,關燈,演奏印度古頌歌Drupad即興演奏音樂時,試圖將精神狀態放鬆控制,更追求對左手移動或上下弓之法的超越或用下意識體會音樂,企圖達致聽到的不再是小提琴聲音的境界。此曲之難以歸類,大膽卻又直入心源(第7軌之小提琴音樂尤其精采),或許將是未來世中小提琴名曲桂冠候選人之一。
另一首同樣具有印度音樂特色的「Dhyana」,Dhyana在梵文中是「沉思」、「冥想」之意。和「獻給雅典娜的歌」一樣,六分鐘左右,比Lalishri更為簡短,但更需要獨奏者深入挖掘的想像力。樂曲是由獨特的即興創作風格組成,每一樂句都從低音中慢慢展開,由管弦樂襯托著,並隨著每一次新的吐納而不斷循環,在空寂之地細膩吐露一種內在的見證和思索,充滿內在張力和低調中拉引的力量。「獻給雅典娜的歌」Song for Athene是為戴安娜王妃葬禮演出的退場音樂而作,有著宗教肅穆而感傷的情懷,低迴而輕盪,似乎要撫慰會中諸人,讓大家的悲傷情感宣洩而得到淨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