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古今之圓

 

        俄國新銳大提琴新秀Anastasia Kobekina1994-)端出的這張大提琴音樂,別有設計,縱橫古今,呈現出大提琴與歷代舞曲音樂的疊合與變形。


        專輯名稱為橢圓(ellipses),意旨不明,但或許在暗示,現當代的大提琴音樂雖然不是直線地汲取於古典養分,但卻間接而迂曲地銜接上傳統,從而構成一個前後銜接的橢圓。因而這張唱片的聽感實難歸類,在初聽之時只能掌握到音樂和情韻在變化多端中不斷跳脫聽感的慣性而帶來嶄新的衝擊,但又不忘在此衝擊中保留著某些熟悉的定錨如Villa-Lobos動聽的名曲和Siciliana以及la Folia舞曲,都是在將人拉引至陌生聽域感到歧路莫名的迷失感和重新探勘冒險之張力情緒之外,最能引導心靈靜定而感到安穩的時刻。

 

        因此接觸此張專輯,就必須放開某些執念與先見,讓音樂自由穿行於虛空中,終究有些聲音可以從虛空中翳入靈魂,從靈魂中打開新的目光。

 

        因而,我往往在上午臨池日課,伴著音樂濡毫行筆,在無形中讓不求甚解的心靈自由接觸音樂,在兩種藝術間穿行而型塑自我,形塑聲感之動與體感之動兩相重合之隱微瞬間。因而,我尤其被最後一軌那活潑明朗的早期音樂節奏動感所捕獲,可以呼應第一軌音樂中響板節奏擊打之聲而更為酣暢爽快,恣意明快,那似乎是某種已經失傳的自然明健和無心而樂的單純樸實。前後兩首雖然懸隔快一個小時,但節奏動感卻前後相合,這或許也是橢圓的另一種釋義吧!其實,第一軌中後半,演奏者隨著動感加劇而呼叫出聲時,那是這張專輯最盡興高昂的時刻,不料最後的回馬槍更為精彩。

 

        在讀了解說後,對於這張專輯的企圖更有體會,才明瞭將文藝復興和當代之間的鴻溝加以消弭的力量,就是舞曲振起歷史的動能。時代最早的舞曲,是俄國作曲家Vladimir Kobekin1947-1589年由Thoinot Arbeau1520-1595)譜寫的文藝復興舞蹈集Orchesographie中發現的法國傳統舞蹈galliardla Gaillarde),加以重作編寫變奏的創作。那即是在整張專輯的末尾不可錯過的樂曲。另外佔據篇幅最多的舞曲樂曲是義大利Siciliana舞曲,第5軌佛瑞Faure1845-1924)的西西里舞曲早已是此中名曲,然而附加的韓德爾同代人Willem de Fesch 1687-1761(第4軌)和Johann Ernst Galliard 1687-1747(第7軌)的西西里舞曲,則是拓展聽域之新體驗。而第6軌聽來更熟悉的作品,是由美國小提琴家、作曲家Samuel Dushkin1891-1976)於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莫札特同代人維也納盲人女作曲家Maria Theresia von Paradis1759-1824的作品,因為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的演繹而更廣為人知,但也有人懷疑此曲出自Dushkin之手,然而此曲的優美細膩和靜謐平易,足以成為此張專輯中沁人心脾的瞬間。另一個知名舞曲則是舊版網誌曾探索而留下足跡的西班牙舞蹈la Folia,由Marin Marais 1656-1728譜寫的樂曲在此由羅馬尼亞作曲家Serban Nichifor1954-)改編為巴洛克大提琴和大鍵琴演奏的版本(第8軌),其改編似乎比原曲更為明晰而易聽。而第9軌由法國管風琴家和作曲家Thierry Escaich (1965-)譜寫的la Folia大提琴獨奏曲,則更具奇詭變幻的現代性。三種舞曲之外,還有鮑凱里尼Boccherini1743- 1805)以響板伴奏所譜寫的安達魯西亞舞蹈Fandango,透過義大利作曲家Giovanni Sollima (1962-)的改編(第1軌),那鮮明的打擊節奏動感,在專輯伊始迎來,讓人感覺不到Boccherini的音樂性而渾然是新樂曲。

 

        另外舞曲特質不明顯而難以歸入前一序列,有第3軌魏拉-羅伯士Heitor Villa-Lobos1887 1959第五號Bachianas BrasileirasAria,是巴哈與巴西民間精神的結合。原先由女高音與大提琴共譜優美樂聲,改編為吉他與大提琴後,更可感受大提琴比美人聲悠揚而空靈之聲情綿延。第2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雖然解說中強調Debussy1862-1918)此曲和法國18世紀傳統的關聯,但聽感較難確認此點。而最後第10Jules Matton1988-Detail,現代感鮮明,但晦暗感和濃烈之氛圍更甚Thierry Escaich之作,在聽感上也難以歸類。


    如此別有機心的選曲與詮釋,既新且舊,構成了橢圓的兩個半面而循環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