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豐美瑩燦


        曾在舊版網誌分享過德國作曲家Ernst von Gemmingen1759-1813),那是古典時代小提琴協奏曲的美好體驗,屈指算來,竟已六年多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購入Gemmingen四首交響曲的另一塊拼圖;一段時間之後,撕開封套將CD置入唱盤,迎來Gemmingen再次以巧心點染的音樂饗宴;又一段時間之後,我從聽過而堆疊的唱片群中再次拾起這段記憶,再次撮引Gemmingen逐漸消褪於過往的身影,彷彿從遺忘深淵中洄游而來而漸次明朗,但那份感動仍在,前後銜接,清晰可辨。
    
                音樂串聯起不同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組構方式。有時候,我們早已淡出某段尋覓的徑路,早已走向不同的落英繽紛,卻在山迴水轉處,重新返照過往的遇合。在不同的音樂感悟之旅的交錯中,在各類音樂的拉引擺盪中,我們會形塑自己的喜好,對沁心有感的直探其奧妙,持續追蹤尋覓,彷彿一直有逗引我們前行的光芒,引著我們披荊斬棘,直到人蹤罕至的桃源勝境,那是不足為外人道的驚喜與嘆美。然而,探尋的徑路總有歧出的風景,不期然而來的衝擊和意外的張力,有時會引領我們找到新的天地和新的空間,如此可以更有餘裕的迴旋和觀照的自由,聆聽之旅的版圖也愈為繽紛多彩。這其中是慣性與有意識地逸離慣性之間的不斷拉扯,也是不斷嘗試不斷發現卻又回返,在風景舊曾闇之間,一種新與舊對話的不斷磨合與交融。

         最近重返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不同詮釋策略或不同樂器或不同思考進路的重新感受,也讓我對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有新的理解。這段路途是朝向未知之境的冒險而暫時返觀歧回的新探索,後繼的探索之路仍在鋪設中。然而,先前曾探訪的新境,即使隨著聽過的唱片不斷堆疊高聳而幾乎讓人忘卻先前的感動何在。然而偶然動念從唱片堆下挖出這張唱片,置入唱盤,熟悉的感動依然震響共鳴著,毫不費力,音樂明漾開展,如同過往曾俯身細探的一幅畫景,小橋流水灑然迤邐,景緻依稀彷彿,是曾經逗引心神的美好朗暢。橫跨不同時間情境的隔閡,音樂卻輕易地串連起過往以及當下生命的兩段體驗,彷彿這些時空的阻隔不曾存在,身心的一體可以透過音樂的綰合而重新構成一個完型,一個被Gemmingen驚異而感動的瞬間延續。

        過往的網誌文字,已然點明Gemmingen音樂在古典時代秩序生長的均衡優美之特質。那是一種純粹明淨的質感,同時又孕育著浪漫時期的細膩樂思,彷彿在靜定純粹的光芒閃耀中,煥發出柔美變換的色澤。這第三、四號小提琴協奏曲有著同樣細膩的樂思,同樣明朗暢快的理性均衡力量,同時更見純粹而凝鍊。第一時間更吸引我的是第三號協奏曲的渾成與飽滿,尤其小提琴揮灑推進的燦爛身影,源源不絕的優美樂音,那明燦自然,那盈潤可喜,那飽滿豐盈,那細膩堅韌,那如歌吟詠,是Gemmingen讓人聽之不倦取之不厭的聲情變化。尤其第二樂章略為陰鬱內斂的抒情,幽深空靈,有著細膩吟詠曼聲吐露之悠長感,可視為Gemmingen預示浪漫精神的手筆。因而這次聆聽幾乎可說是無縫接軌,輕易地喚起過往聆聽Gemmingen樂音的美好心情,輕易地讓我在第三號協奏曲的明暢推力中隨音樂擺動手勢,尤其第三樂章的淋漓炫彩,自有其精妙自然。

                或許也是當初第一次聆聽時,就已經在聆聽身體上作好準備,只是並未形諸文字。此次重聽,除了再次印認第三號協奏曲的豐美瑩燦之外,也對第四號協奏曲的豐富多變有所體認,尤其第三樂章,小提琴的變幻多姿,在看似已經熟悉的音樂語法之外,變幻出奇詭莫測的音樂體驗,若輕易聽過,很容易忽略此樂章精彩之處。至於補白的Gossec1734-1813)交響曲,比Gemmingen略早出生,其作較為中規中矩,顯現出早期交響曲平穩協調的特徵,但又可見保留巴洛克的影響。兩相比較,或許更能體會Gemmingen音樂獨擅之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