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蜀山之旅10


        蜀山之旅終於迎來最終章,雖然這是永無結局的最終章,雖然這是無限開放的最終章,雖然這是戛然而止的最終章,雖然這是充滿遺憾的最終章,然而,真的只有讀到最後一句,才明瞭面對這種無終局的空無,是充滿了無限可能,也充滿了無法形諸各種可能的匱缺。然而,在截止之前,劇情依然攀藤附葛般不斷牽連,留下許多伏筆與懸念,也留下各種可能的方向和預想。這似可推測,作者結束這一切是突然而來的,同時也因為各種外在內在的原因而無法將之續完。同時,作者真正的構想和格局,也似乎是在這最終一卷中才更顯豁而明晰,雖然,只能留下浩莽天地,開闊空白讓後繼者神思懸想,然而,我們畢竟有了這十卷這三百多回的神異之旅,於是,人生就分為讀過蜀山之前與讀過蜀山之後。以下同樣有劇透,讀者慎取之。

                第十卷是300回到329回。從蘇憲祥和李洪、陳岩和笑和尚等人的兩線會合,補述笑和尚的海上奇遇。這一段同樣是天馬行空而讓人目眩神迷的。不僅敘述葉繽如何大破四十七島妖邪之經過,也開展出水宮陸巽師徒與其宿敵赤尸神君之間的恩怨,同時也透過北極冰洋底下前古仙人盤犖所留之另一洞天福地的描繪和追溯,更逐漸揭露出李英瓊前生的神祕身世和人際關聯。這或許也是日後會開展的主線之一,在此卷中曾不只一次提及李英瓊前世的訊息,更增添讀者的好奇心。此卷的重心之一是受困於鳩盤婆魔陣之中的易靜,如何誤追妖人而受困之經過,但劇情並未如此平舖直述,而增添不少波瀾,衍生許多人物之互動,尤以上官紅之奇遇最讓人大開眼界也最具預示性,而這還是還珠樓主一貫的鋪陳手法,經過多卷的閱讀洗禮,並不讓人感到厭煩,反而隨時充滿引人入勝之興味,這可見作者想像力之多變,設想之奇,構思之精密,讓人驚嘆。然而也更能理解作者之匠意所在,以及為何此書難以完結的原因。鳩盤婆不敵天魔之劫當有深意,然而其真正結局在此卷中並未完整揭露,還留有伏筆存在,作者更藉鳩盤婆逃出的一縷遊魂而帶出另一個魔教人物,也暗示了之後金蟬、朱文等人闖入魔宮一行,更是險阻重重,充滿考驗。此卷的主要劇情,在易靜解圍之後轉入幻波池,敘述東海雙兇等數百位海外妖人的分批進攻,端的驚險刺激已極,但是又插入李英瓊收徒的劇情,同樣是在預期中卻出人意料之外的筆墨。同時李英瓊作為三英二雲的主要人物,經過不斷的磨練和經歷,其修為更為精純,不僅練出身外化身、第二元神,而且與聖姑元神結合。從作者對李英瓊的描述,可見一流修道者如何精益求精,修道不懈的進程與心志鍛鍊,足可作為一個特殊的範例以供思考。是以作者在此卷中不斷暗示英瓊的前身之相關線索,似想帶出牽連更廣、更錯縱複雜的修道成仙之故事。同時又暗示出下一階段的主要大劇情是歸結到幻波池小一輩的開府大關節。在此之前預告後續有幻波池北洞取寶一事,以及暗示出其後與聖姑有關的發展,和與易靜有關的夙孽之侵逼,這些線索隨著此卷的結束,都已然斷去,難知究竟。同時英瓊之外,小寒山謝琳也有收徒之故事,從此亦可推想,隨著書中主要人物不斷收徒,每一段收徒故事都可以再牽連出更多人際關係網絡。作者胸中的真正架構究竟如何,隨著此卷的結束,故事的發展也無人可知,而留下永遠的遺憾。然而,從其所埋藏的諸多伏筆來看,另還有笑和尚北極陷空島受困之事,以及申若蘭與其師轉世後的因緣際會,另外應還會出現更多隱伏的妖人或不問世事的散仙,與峨嵋第二、三代弟子之間發生更多精采可期的事,和幻波池的開府、紫雲宮、小南極光明境的開府等劇情牽連交織。從大的架構上來看,作者似乎隱含著一個不斷推進的套連結構,最終指向的是李英瓊如何歷劫數生,最終修成天仙位業之主要故事,以其三英二雲、七矮各自獨當一面,同時第三次峨嵋鬥劍後,老輩或成仙或應劫,第二代門人逐漸獨當大局,在道消魔長的過程中,扭轉局勢,讓正道之士在除魔鍊性的過程中,體道證正道,而開展出此書的大宗大旨。其後是第三代門人的故事再持續牽連發展,這時又回到蜀山故事一開始的劇情設定。但從主角的角度而言,已經經歷了從凡人到天仙或散仙的轉化,作為劍俠傳的傳,主要主角群的故事已然交代,實可就此結束。

                 因此,如從我所體會到的蜀山故事之大架構而言,作者目前擱筆未完之處,大約只佔此結構的一半或七分之三甚或更少,其後當有更多可騁其筆墨的精彩劇情可茲發展。可惜作者因為戰亂而中斷續寫,戰後又因其他小說的創作而分心旁鶩,終究未寫完《蜀山劍俠傳》,殊可為憾事。如作者窮一生之力寫完此書,那必然為世界文學中的傑構鉅作。當然,此書由於其寫作手法的特殊,造成其篇幅龐大,恐也難以做好收束,這是不是作者始終無法續完的原因?此特殊結構有其內在原因,那是因為作者是從眾生因緣牽連、因果交繫的特殊結構加以舖陳,因而同一件事從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敘事角度,便會有不同的視角和關係網絡,由此不斷交織組構,終究可以寫出大千世界與劍俠有關之各色人物的精采傳記。更何況當此因緣和因果牽繫,涉及到前生、前前生甚或三世、九世的時空跨度,那不同的時間空間可同時具現於敘事的多層次中,而交互牽連,這不是兼顧了歷時性的過往與未來,以及現時性的不同空間、視角的綜攝結構嗎?因而從蚩尤時代的魔物、神器可以一直寫到漢、唐、宋等代的散仙、神僧,以及其中所隱含的因果關係,比如得到前生的自己所留的珍寶等等,與前生的因果夙孽勾連而衍生出諸多故事,或歷劫諸生終究徹悟因果而證道解脫,和各朝各代散仙於洞天福地所遺留的藏珍之偶得與命中注定應得之間的劇情變化,所有這些時空一體的敘述手法,毋寧是誕生於傳統文化語境中的獨特敘事眼光,而其價值,尚未被文學研究者所掘發。更不用說其綜合儒釋道思想的修道證果之理論價值和深度,也不被思想研究者所重視,這自可見《蜀山劍俠傳》有其可脫離通俗文學的深度可言,然而世人以通俗文學之筆視之,當此傳統文學、武俠小說漸趨式微之勢,豈不讓人慨歎!然而後之覽者,當有同意於予之論斷者而同感戚戚焉!

以下是本卷扉頁,由於掃描篇幅有限,分幾張呈現,盡量呈現其設計巧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