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兩種巴哈


                繼上次Rachel Podger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小提琴版的衝擊後,最近幾週,斗室迴盪的幾乎都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的樂音,只是演奏的樂器有別,但都讓我重新省視這些組曲音樂在聆聽版圖中的地位。

         Rachel Podger小提琴改編版像雲霄飛車般縱逸神馳,很是暢快、很是驚豔,但感官的盈滿過於飽張,超過負荷,便有緊張不順之感。這似乎是樂曲本身曲意設計貼合大提琴,一旦改為小提琴,無法細緻合拍的部分愈形彰顯,這也是小提琴版無法持久賞味的原因。但不曾聽過小提琴版則無法感受巴哈這六首組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及可以逼近無伴奏小提琴曲的魅力。同樣的,當我從BBC音樂雜誌中瞥見Kim Kashkashiam中提琴改編版的訊息,透過中提琴感受巴哈這套組曲的變貌和色澤景致,也是勢所必為之探險。所幸和這張唱片還有緣分,還可以從網上直接購置收藏。

        中提琴音澤聲色不如小提琴燦亮銀粹,也不如大提琴潤澤飽滿,恍若是瘦身版的大提琴,清瘦的身影癯然獨立,彷彿古書走出青衫文士,傲骨瀟灑,不沾染塵俗氣息。Kashkashiam的詮釋和Rachel Podger淋漓張力、耀現光彩之揮灑不同,而是在沉穩中透出深思熟慮的意味。和馬友友溫雅歌吟的律動也自不同,Kashkashiam在快版如第二號組曲第三樂章庫朗舞曲,暢快揮灑也很爽朗盡興,而慢板如薩拉邦德舞曲也自有沉靜意味,然而如果以熟悉大提琴聲腔的表情來感受,會稍嫌意猶未足。大致而言,就律動性和歌詠性,Kashkashiam版都分別不如Rachel Podger和馬友友版,後兩版無疑都有不同程度巴洛克原典詮釋之因子,而Kashkashiam版則更接近傳統演繹方式。但中提琴獨有的孤寂況味,與巴哈疊置交錯,同樣是難得的聽感遇合。

        馬友友第三次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錄音,也是第一時間得知訊息就購入收藏,先前收藏的版本只覺得溫雅清新,雖然印象中馬友友演奏表情如此投入,但並未反映在演奏上。雖未和舊版細作比較,然而初步聆聽就能感受此版溫醇有力的特質(調轉稍大聲更能體現其韻致),以及如歌般的吟詠特質更為淋漓鮮明。此版當得起醇厚溫雅這四字,然而有更超乎一般聆聽無伴奏曲的印象,尤其快版樂句的演繹更為簡潔直率,卻同樣渾然天成而無雕鑿斧斲痕,讓已熟悉此套組曲的聽感獲得嶄新的體驗。此版的詮釋,可讓人感到對舞蹈律動感之強化,甚至浸透到樂曲的精神中而與之融合,有時興到神隨地讓某些樂句濃彩重韻,飽滿揮灑,自有不同的韻味。也是透過此版,讓我注意到每首組曲最後一樂章之舞曲特質,在馬友友之詮釋下,彷彿著重強調了此樂章回馬槍似地濃重舞動的律動感,而讓該組曲在收束時有意猶未盡之感。馬友友企圖透過此套組曲的現場演繹,串聯起世界各地愛樂者沐浴於音樂文化中的聽感網絡,而彰顯音樂跨語言、跨種族、跨階級溝通對話的真諦,傳達一種音樂無遠弗屆的文化感染力和透視生命的深度、張力的魅力。這份文化工程的志向和具體實踐是讓人佩服的,也或許有這種人文精神的涵養和志趣投注,也讓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特別染鍍了一層溫厚而鮮活的生命力。這或許也是此版愈聽愈有味的緣故。

以下是Kim Kashkashiam中提琴改編版封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